此為公開平台, 請勿在此揭露你我的個人資訊.
不歡迎散播謠言與八卦. 嚴禁商業廣告.

biking travel | hiking travel
picasa album 1 | picasa album 2 | picasa album 3
picasa album 4 | picasa album 5

    近期碎碎唸 - 記錄近期的感觸跟雜念
角落的孤棋, 在艱難做活的同時, 也要盡可能爭取最大實利!
-- 邊緣未生

    近期集錦 - 分享近期聽到看到的一些好東西
We laughed and kept saying "see you soon", but inside we both knew we'd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
from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in 1998

We are often told to "put on a brave face” or to be strong. To do this, we often have to hide, or at least minimize, whatever fears, flaws, and vulnerabilities we possess. However, such an emphasis on strength is misguided. What truly takes courage is to show our imperfections, not to show our strengths, because it is only when we are able to show vulnerability - or the capacity to be hurt - that we are genuinely able to connect with other people.
from Essay prompts of SAT administration in Jan. 2015


2009/08/09

[閱讀] 繞道真的比較快? 靠著自私而成功!

這是兩篇科學人雜誌的短文, 分別是來自2009/03(No.85)和2009/05(No.87).
都是討論自私的短文, 看到當時覺得很有趣也很驚訝, 想說應該要記錄下來並分享, 但是一直拖到這時才寫這篇...囧rz

繞道真的比較快
如何利用封閉道路與移除交通號誌來改善都會交通?

德國數學家Dietrich Braess的柏拉斯悖論(Braess's paradox):
在一個網路系統中, 所有移動物體都會合理地尋找最有效率的路徑, 在這情形下, 如果增加系統容量, 反而降低網路的整體效率.
這想法似乎跟傳統的交通工程(車輛數固定時, 增建道路能改善交通)完全相反.
然而, 幾年前南韓首爾拆除一條六線道的快速公路改建成公園, 反而改善市區交通. 這現象等同於逆向柏拉斯悖論.

駕駛人尋找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 最後形成Nash equilibrium, 然而, Nash equilibrium並不一定是最佳解. 駕駛人的私心帶來"自私駕駛的社會成本", 會降低系統的整體效率.
如果限制自私駕駛, 駕駛人針對整體利益調整行車路線, 能達到比Nash equilibrium更有效率的狀態.

這種違反直覺的交通規劃, 藉由關閉特定行車路線, 讓駕駛人難以選擇對個人最有利(最自私)的路線, 反而改善整體交通狀況.

另一種改善交通的策略, 是仰賴駕駛人自主管理, 稱為道路共享. 藉由移除交通號誌or道路標線or馬路與人行道的分隔, 迫使駕駛人為自己行為負起更多責任, 來增進其自主管理能力.

駕駛人越是感到不便, 越能迫使他們注意到路上行人和其他車輛, 因此不得不降低車速.

這兩種策略看似天差地遠, 其實都是從改變個人駕駛方式來改善運輸效率, 同時更重視行人與單車的路權.

自從雪山隧道開通後, 假日都車多壅塞, 北宜卻是車少順暢, 是否走北宜反而比較快呢? 北濱也是可考慮的替代道路.
台北縣市的高架快速道路, 在上下班時間反而比平面道路塞車, 因為大家都認為走快速道路最快, 結果一上去就陷入車陣進退兩難...

我認為道路共享的作法在台灣簡直窒礙難行, 因為台灣用路人簡直自私過頭, 常常違反交通法規. 汽機車紅燈右轉, 汽機車隨意臨停or迴轉, 行人任意穿越馬路...(族繁不及備載)
首先建立用路人(汽機車/單車/行人)遵守交通規則, 再宣導禮讓的概念, (有時亂世用重典, 會有立竿見影之效), 這樣之後, 道路共享或許才會是可行的交通策略.


靠著自私而成功
在利他的社會中, 讓騙子懲罰其他騙子!

利他主義是如何蓬勃發展的呢? 有兩個較廣為接受的答案: 親緣選擇互惠主義(傾向幫助曾經幫助自己的人).
然而, 當越來越多人無私地奉獻時, 欺騙和自私就變得很誘人, 因為不做出貢獻的個體可以享受到更多好處.

自私破壞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者當然有誘因懲罰騙子, 稱為利他懲罰.
不過, 騙子也有理由去懲罰其他騙子, 只是那是為了自己, 稱為自私懲罰.
如果你是利他主義群體裡唯一的自私個體, 你的最佳策略就是確保沒有其他人會變得自私, 讓自己是唯一的自私者. 因為在自私者太多的群體裡, 沒有足夠的利他主義者可供剝削利用.

騙子懲罰其他騙子, 當然是偽善的, 但只要團體中的成員有利可得, 大家也不會加以阻止. 在這樣奇怪但是互相有利的交易中, 懲罰其他騙子反為施罰者掙得欺騙的權利.

雖然在群體中自私個體打擊利他主義者, 但利他群體較自私群體更有可能存活下來, 這種競爭, 或許是阻止自私個體過度剝削群體的原因吧!

另外, 利他主義的演化未必需要仰賴自私懲罰. 因為當懲罰他人變得較無風險, 就會有很多人開始進行懲罰...嘿嘿...XD

真希望我不會有一天嘴巴說著"Forgiveness is between them and God. It's my job to arrange the meeting.", 然後扛起一具火箭炮上肩......Orz


延伸閱讀:
1. 好人不長命???
http://isometryblog.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1.html
2. 10 Mysteries of you: Altruism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0327201.200-10-mysteries-of-you-altruism.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